中聞網(wǎng)歡迎您!
中聞網(wǎng)
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文化
29位作家、詩人、藝術家的錯過,記錄這個時代的文化
發(fā)布時間:2019-10-14 09:06:22 來源:第一財經(jīng)

《我在哪兒錯過了你》這一感性的書名,源于作家張辛欣1981年發(fā)表在《收獲》雜志上的小說,小說敘述了一位女電車售票員一次擦身而過的戀情。而北京中間美術館策劃的這本合集,由洪子誠、劉鼎、盧迎華擔任主編,邀請不同領域的創(chuàng)作者、研究者們回溯他們“曾經(jīng)錯過、差點錯過或認為不應該錯過的文本,它們曾經(jīng)、正在或可能對他們的思考與創(chuàng)作實踐產(chǎn)生潛在的、深刻的,甚至是根本性的影響”。

然而如果不是像小說主人公一樣錯過了主體能夠明確感知的愛情,無論是文本、畫作還是影像,那些能夠被敘述和呈現(xiàn)在合集中的,實際上全都是作者關于邂逅和相遇的描述與回憶。包括錢理群、翟永明、西川、孫郁、格非、王家新、婁燁、王璜生、丁乙、趙川在內(nèi)的29位作家、詩人、藝術家和研究者(他們大部分出生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)交出了自己的答卷。所以本書的所謂“錯過”,實際上更是以讀者為主體的——通過閱讀,讀者從他人的“遇見”中發(fā)現(xiàn)了自己的“錯過”。

詩人翟永明在弗里達故居,攝于 2006 年

詩人翟永明在弗里達故居,攝于 2006 年


由藝術機構發(fā)起的這一廣泛約稿,顯然更符合當代藝術領域的策展思路。三位主編在序言中這樣闡述他們的初衷:“從中國20世紀藝術史上看,文學、史學、電影、美術、戲劇等領域一直存在相互觀照、啟迪的關系。不過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,我國學術上專業(yè)化和規(guī)范化的趨勢使各領域之間的學者、創(chuàng)作者鮮有機會交流,失去了借重彼此的寶貴機會:這種‘錯過’無疑是一種損失?!币虼吮緯墓└迦藗儭麄兇饲扒『眉w經(jīng)歷了文學藝術上大開大合時代的啟蒙和其后全面專業(yè)化的過程——也通過此次策展的成果相遇了。

事實上,書中比較精彩的內(nèi)容也正是跨專業(yè)、相對業(yè)余的部分,至少是跨越了學術界的細分專業(yè)。比如兩位北大老師,從事詩歌批評的姜濤選擇了廢名的小說《莫須有先生教國語》,研究丁玲、趙樹理的賀桂梅寫了馮至的《里爾克——為十周年祭日作》。姜濤提到,正是由于長期身處詩歌圈,在收到邀約時才特意避寫詩人,以免束手束腳;而賀桂梅雖然主攻中國現(xiàn)代文學,但馮至一直是她“不太舍得寫進論文”的人物,《馮至四十年》是她的枕邊書,而學術的語言“會抹掉許多個人感受”。詩人翟永明寫了女畫家弗里達·卡洛如何激發(fā)了她的創(chuàng)作,她如何在弗里達故居“藍房子”中找到生活的激情、堅不可摧的意志和面對世界的想象力。毛尖寫了她“每每提起都容易情感失控”的金庸,寫他們這一代在青春期如何用肉身與金庸小說中的人物碰撞,并讓他們成為自己動蕩青春的注腳。對金庸的回憶也引發(fā)了本書的同時代作者們的響應,作為影響了幾代人的超越了個體的文本,金庸是書中顯得獨一無二的集體“心靈事件”。在一個感性書名的指引下,本書的許多作者都誠實地交出了自己壓箱底的“文本”,而不是出于職業(yè)慣性僅僅分享一些符合身份的研究成果。讀者還是能夠從這些或友好或枯燥的文字中,看到久久縈繞在創(chuàng)作者心中的對個體生命而言舉足輕重的認知體驗。

《風中有朵雨做的云》截圖,婁燁在電影中搬演了劉錚作品中的場景和形象

《風中有朵雨做的云》截圖,婁燁在電影中搬演了劉錚作品中的場景和形象


在全書所有的分享中,導演婁燁關于自己與張志友《廣州城中村》組照相遇的敘述,無論在內(nèi)容上還是形式上,都最充分地實現(xiàn)了策展的意圖。他不僅呈現(xiàn)和解釋了那些照片,還展示了自己的工作方法,即如何在電影中嘗試運用一種特別的視覺設計方式。2016年,在籌備《風中有朵雨做的云》時,婁燁想起早些年看到過張志友拍攝的廣州冼村,由于電影故事背景和空間結構的需要,他很快決定將冼村作為拍攝的主場景。為了還原一個真實的冼村,接下來的美術設計就必須完成對現(xiàn)實的搬演,可是電影中故事的時代已經(jīng)過去,照片便成了搬演的重要參照。除了《廣州城中村》之外,《風中有朵雨做的云》也搬演了呂楠的《精神病院》、劉錚的《千禧夜的兩個富人》和李前進的《中國桑拿》,用這種方式,婁燁成功地呈現(xiàn)了它所記錄的時代的政治和社會狀況,同時“也記錄了那個‘記錄時刻’的政治和社會的多重復雜信息”。婁燁提供給本書的內(nèi)容中,除了文字還包含了電影劇照及其所參照的原作的對比,令讀者能夠清晰地體認到電影所記錄的現(xiàn)實與他們已錯過的現(xiàn)實的交錯關系。

如果中間美術館的這次“策展”有機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展覽或是擁有更加多媒體的展現(xiàn)方式,也許能更好地實現(xiàn)它跨領域、跨媒介的初衷。純文本或靜態(tài)的圖文書形式,似乎已不具備足夠的吸引力,也無法完全滿足今天人們的認知需要了。正如本書“策展人”試圖“重新建立曾經(jīng)錯過的交會點,重拾互相激發(fā)的美好時光”的希望,它本身也應更具探索性地走出專業(yè)化的窠臼,以更活躍的姿態(tài)出現(xiàn)在它希望觸及的人群面前。

《我在哪兒錯過了你》

洪子誠、劉鼎、盧迎華 主編

商務印書館 2019年7月版


上一篇:書籍《無國界美食達人》出版
下一篇:天貓新文創(chuàng)×梵高博物館:讓梵高與年輕人“活”在一起
欄目推薦
不燃不藝術-“城市藝術重燃計劃”
非遺周末 京韻更生——2023年北京
薈萃三江特色,展示藏東形象,西藏昌都
頌·特展|藝術家趙趙:十年磨一劍,復興
丹青有義惠貢覺 “活態(tài)”非遺看這
2023年昌都市“文化和自然遺產(chǎn)日”
熱文推薦
熱文排行
匯聚金融力量 共創(chuàng)美好生活 --2023年
基于恐懼去養(yǎng)生,對身心真的有益嗎?
和諧餐飲張其濤:用責任守護師生“舌尖
鄭州升達經(jīng)貿(mào)管理學院2022屆學生畢業(yè)
退役大學生張奧河中救人不留名
增長力集團武瑞霞:永遠做企業(yè)的好伙
“她”世界職場巾幗武瑞霞:讓青春逐夢
傳遞正能量〡“愛心使者”武瑞霞:讓更
致敬國粹 傳承“匠心”〡武瑞霞:鈞瓷
筑夢者說〡武瑞霞:夢想是一場雙向奔赴